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品牌上海:【品牌故事】“远东第一大屠宰场”的前世今生

精致的古罗马巴西利卡式风格、深藏中国哲学的外圆内方建筑构架……昼夜交替,光影在这座奇妙的建筑中流转,“1933老场坊”这栋上个世纪的建筑在上海无疑是个传奇。

1931年,当时的上海工部局在虹口区沙泾路购买土地,准备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宰牲场。虽然是做为屠宰牲畜的场所,但它却是由英国著名的建筑师巴尔弗斯设计,建造商则是当时上海滩著名的余洪记营造厂。这家曾经先后承建了上海邮政大楼、上海邮政大厦以及泰国曼谷机场和香港皇后大道的营造厂,在1934年完成了这座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屠宰场”的建筑。

而这样一个称号也并非浪得虚名: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的资本就花费了白银近三百三十多万元,主体建筑为三层钢筋水泥结构,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建造,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原理实现对温度的控制,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屠宰场内还设有一条超过两公里长的屠宰流水线,熏蒸、消毒、熬油、凝血、包装、收容、储藏、化验、解剖室等机构一应俱全。其无障碍“牲畜通道”、污秽自动冲洗装置、圆弧形的“体验大厅”、无梁挑柱支撑着的加工车间、装有自然通风口的排污管道等流程显得异常流畅。

1934年1月,宰牲场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天这里都要宰杀至少500头羊、300头牛和100头牛犊,生产130多吨各类肉食,承担着当时上海全市人口的肉类供应。1933老场坊历经战火硝烟,虽然数度关闭,难掩萧条,但建筑本身却奇迹般的保存了下来。

历史,使这座建筑掩映在尘埃中成为一块“璞玉”,又将使这块璞玉蜕变重生,被打磨成一块尊贵的美玉。

1970-2002年间,该建筑被用作制药厂车间,随后一直归于沉寂和闲置。2002年,现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现宝山区副区长夏雨第一次来考察老场坊。她虽然衣衫褴褛、支离破碎,他们依然被其魅力特质所震撼、所打动,一股发现“宝藏”的冲动和激动震惊着他们。

于是,这座建筑迎来了重生。2006年8月1日,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与上海锦江国际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原工部局宰牲场的租赁协议,正式启动1933老场坊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

为了使1933老场坊重新焕发活力,经过多番研究论证,最终决定以“保护性利用”为目的对1933老场坊进行开发。保留建筑本身最本真的特色,同时又赋予它更多的现代功能,并植入最时尚的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使1933老场坊变身为既代表老上海辉煌历史又承载现代文化功能的独一无二的沪上建筑景观。

如今,1933老场坊融汇了国际美食购物,戏剧音乐演出,主题狂欢派对,精彩不断。而富有历史底蕴的建筑中多元化的场地也成为国际顶级品牌活动的舞台,上演着一场场视觉的饕餮盛宴。